What do the Chinese know about Sniffex, MOLE, GT200, ADE 651, and the Quadro Tracker? Apparently a lot!!
本报记者 曾颂 实习生 钟书琰 黄琴
今日看点
□工作原理分子共振
□科研人员无法理解
□网友直指那是欺诈
□有人还称纯属瞎扯
摩尔探测器
传说太神奇
七八千年前
在非洲发明
传说中的摩尔探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非洲西北部,6000~8000年前的洞穴壁画上就记录了这种找水方法,专门的装置是在1538年发明的,并且大量使用,后来被早期的移民带到了美国。
这种装置不但可以找水,甚至可以找任何你想找的东西。实际上是在1930年代被临床证实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被称作“动念动作(ideomotor action)”。
1996年,美国有一家叫Quadro的公司,提供这种“高科技的装置”,声称这种装置使用一种芯片可以探测各种分子。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检查了这种装置,发现这种装置由一个中空的盒子和一个天线组成,那个芯片由两片塑料夹一片纸组成。成本大约$2,售价$995。尽管如此,美国还是大量装备了这种装置,Quadro卖出了大约1000套这种装置,价格从$395到$8000不等。后来FBI介入,美国联邦地方法院禁止了Quadro公司制造和出售这种装置。
后来,Quadro的副总Malcolm Roe从美国跑到英国,继续卖他的这种高科技装置,并将“Quadro Locator”改名叫“Mole”,同时升级成可编程探测系统。出售这种装置的英国公司名为Global Technical。
下午3点,记者在广州火车站台看到一名铁警手持一种如手机大小的黑色仪器在站台来回巡走,仪器前方是一条类似收音机天线的钢线。“这是从英国进口的新型排爆仪器,叫‘摩尔探测器’,只要方圆150米的范围内出现炸药或其它爆炸物,即使穿透车厢它也能迅速感应出来。”手拿“摩尔探测器”的李警官说着,从腰间挂着的黑色皮套里抽出一个约收音机大小的黑色密封盒子,“这是‘摩尔’的主机,不用电池,人体慢慢行走就可产生静电,它就能开始工作。”
———摘自2008年7月19日广州某报
方舟子先生:
您好!
昨天听同事说到了有关摩尔探测器的事,据说有人给公安部写过信,但是不管用。我大概了解了一下摩尔探测器的历史,相关信息在附件中,请查阅。很不幸,目前已经大量装备,每套价格从10多万到30万不等。请您用您的影响力,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问题的严重性。
谢谢!
望山(《龙的天空·军史文学版》网友)
公诸报端的新闻和网络上的帖子均表明,一款大小如随身听、带有指针的爆炸物探测仪,近年来受到警方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侦查、安防等领域。它出现在交通枢纽、重要活动会场等区域,也在警方日常巡逻、突击侦查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以其神乎其神的功能屡屡见诸报端———这就是产自英国、单价高达20多万元的摩尔探测器。
从公开报道和网上介绍来看,摩尔探测器功能之强大令人吃惊———探测半径超过100米,可穿越墙壁、集装箱乃至冰层,准确定位数十种爆炸物、毒品乃至人体;它不需要任何电源,仅靠使用者行走时产生的“人体静电”即可工作……
这么好用的东西,让记者释怀———社会治安又多了一道保险。欣欣然间,记者一探其究竟。
然而,随着探询的深入,一些疑点渐渐显露:摩尔探测器工作原理无人能述其详,连物理学教授也看得如坠云雾;网上有云,数年前美国权威机构曾经测试,说它探测的效果“并不比随机选择好”;它的同类产品已被禁售,且在国外反伪科学论坛上也饱受指责。
有网民质疑,我们是否正在把公共安全寄托在一款可疑的产品上?假如光环笼罩的摩尔探测器仅是一只“周老虎”,其代价会不会是搜爆人员乃至公众的生命?
去年开始中国普及
2008年7月,广州火车站作为中国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一口气装备了20台摩尔探测器,广州的记者们正是在这里的站台上首次与这款神奇的仪器“亲密接触”。
从外观上看,探测器的主机形似随身听,使用时挂在腰间,以线与手柄相连;手柄像旧款的“大哥大”,前方伸出半米长的“指针”,可左右自由移动。主机上标有“Mole GT200-E”的字样,这是摩尔GT200E型探测器,由英国肯特郡“全球技术公司”生产。
在百度新闻搜索里输入“摩尔探测器”,可找到数百条相关新闻,大都讲述这种探测器在全国各地的赫赫战功:青岛警方用它查出50多万响土鞭炮,西安警方用它搜出600多件非法烟花爆竹,福州警方用它在酒吧里揪出6名瘾君子,湖南警方用它在雪峰山隧道查出12吨炸药,重庆警方用它在火车北站抓住身藏冰毒的嫌犯……
新闻显示,摩尔探测器早在2004年就已涉足中国,大面积普及则在2008年,进入了国内数十个重点城市,采购单价普遍为28万元左右。它最近一次“露面”是在2009年1月16日广州某报上,报道称,深圳铁路公安用它保护春运时期的火车站广场。
教授无法理解原理
摩尔探测器的功能如此强大,其工作原理是什么?羊城晚报记者在网上查到多家代理商,并以电话暗访的方式,取得相关说明材料。不过,材料大量采用类比的描述,让人难明其理。
“摩尔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分子共振、人体静电和超低频传导技术等原理……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就好比人类的DNA一样,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有其本身的‘特征’。摩尔就是根据物质的分子结构,赋予物质一个‘特征’,并且将这些‘特征’固化到主机的记忆卡中。这样,摩尔即可对附近区域中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物质进行定位。”
记者将没看明白的材料发给了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全宏俊,全宏俊教授说,上述解说他也很难理解,最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探测器竟不需要电源。
“这个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没有电池,也不需要充电,你拿起来就能用,因为它是通过静电供电的。”电话中,代理商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姓经理说。
全宏俊教授提出疑问:“一般仪器都需要有电源,而人体静电很弱,如何能使仪器工作?”
双盲测试三成准确
为搞懂其各种原理,记者再查资料,却发现,2002年1月29日,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对摩尔探测器进行了双盲测验,结果显示,摩尔探测器寻找爆炸物的效果并不比随机选择好。
由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与公安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安防产品信息》,在2006年第2期的“海外安防”栏目里,以《对摩尔(Mole)可编程探测系统的双盲现场评估》为题,翻译刊登了圣地亚国家实验室这一评估报告。
记者上网查阅了这份报告的原文,并联系到作者Dale Murray,确认了实验和文章的真实性。
根据这份报告,实验室的测试过程如下:4个箱子分布在室内不同角落,其中一个藏有炸药,共进行两阶段实验。
第一阶段是“基线测试”。测试人员随机放置爆炸物,并将位置告诉操作员;操作员使用摩尔探测器进行20次探测,结果定位100%准确。
第二阶段是“双盲测试”。在双方均不知道炸药位置的情况下,操作员用摩尔探测器进行20次探测,结果仅有6次成功。在统计学意义上,这并不比随机查找的结果好。操作员称“不能解释产品在测试中表现出的低性能”,但仍一口咬定该产品在爆炸物检测上有效。
网友直指商业欺诈
得知记者欲一解其惑,不少网友发来信息,称摩尔探测器在全球有好几种同类产品。
摩尔GT200探测器的“兄弟”包括ATSC公司生产的ADE651、ComsTrac公司生产的Alpha 6、Sniffex Eu-rope公司生产的Sniffex Plus等等。它们结构类似,体积小巧、带有金属指针,并都号称能够穿透各种障碍物、探测多种爆炸品,动力来源均为“人体静电”。
搜寻过程中,记者来到英国“怀疑论者”论坛,发现上面有一个专门讨论这类探测器的帖子,网友们都说,这类产品简直就是“商业欺诈”。
比网友的驳斥更有力的是来自国际著名反伪科学人士詹姆斯·兰迪———他以百万美元悬赏而闻名:任何人能通过双方认可的实验,证明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就可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去年10月,他在其教育基金会主页撰文称:“ADE651探测器的生产者是罪犯、是骗子!”同时邀请生产商参加百万美元挑战,但至今年2月,尚无人回应。
在2005年8月一篇文章里,詹姆斯·兰迪就曾转述出美国海军对Sniffex探测器的检测报告:检测结果证明,该探测器不具备探测功能,而且其指针极易受微风、磁场和“念动动作”的影响……英国网友Techowiz回帖称,Sniffex正是Sniffex Plus的前身,后来改名继续销售。
摩尔探测器也改了名字,网友们认为这与圣地亚实验室的报告有关。去年7月记者登录英国全球技术公司主页,看到的名字是“Mole GT200”,如今,“Mole”字样已被删除。
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长期关注后肯定地说———
这种产品“纯粹是瞎扯”
对“摩尔探测器”的疑点如何解释?记者联系到著名的“学术打假人”方舟子,他说他早已关注到这一现象,他可以肯定地说,该产品“纯粹是瞎扯”。
方舟子说,去年在“新语丝”网站上就有网友发帖揭露摩尔探测器,“那是骗人的东西,国外已经有实验证明它没用,但换了个名字继续卖。公安部门把它引进国内,我觉得很荒唐”。
至于此类探测器以“记录分子特征”来实施探测的工作原理,方舟子认为那只是卖弄科学术语,根本说不通:“你要问这是哪个学科的理论?我只能说没有这个学科,根本就不会有科学家研究这个。”
■专家观点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朱建军从心理角度分析———
“念动动作”的确有可能
如果说摩尔探测器是伪科学,报章里那些“战果”又是怎么得来呢?
很多国外网友给出的解释是“念动动作”,这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在大脑里想象运动,躯体也不由自主地产生微弱运动”的现象。
按照这种解释,摩尔探测器也许根本无用,只是操作员在直觉上觉得某个方向“有问题”,产生“念动动作”,指针就指往相应方向;操作员准确的直觉,成就了摩尔探测器的“赫赫战果”。
有这种可能性吗?在此领域颇有造诣的心理学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朱建军表示,这在理论上确有可能发生。
1 Kommentar:
We are trying to get a transl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will let know if comes through. Song, the journo in question, contacted us via the UKSkeptics website. Lets hope the article starts an investigation in China!!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newspaper demand proper independent testing, perhaps via a reputable University Physics Department using double blind protocols.
This scam cannot continue forever. Well done to Lumpy for keeping up this blog. Meantime, Global Technical and ATSC have been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some senior politicians in the U.K. who are very worried about this, particularly the image of the U.K. in being the base for the ADE651 and GT200 in particular.
Seems that Mr. Vollmar and his mob at SNIFFEX Europe in Germany are claiming that they have a NATO procurement number. Anyone who wants to follow this up should do so, and also contact the German M.O.D. and Government Minitry for Police to try to get SNIFFEX Plus blocked wherever possible.
Yee Ha to the scambusters!!!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